班组长如何识人用人
防静电科技网 2018-08-11 11:18:42 作者:SystemMaster 来源: 文字大小:[
大][
中][
小]
班组长如何识人与用人
企业的“企”如果去掉了“人”,就只剩下“止”了。所以,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管理,作为一名班组长,在做好事的同时必须学会管好人,而管好人的前提是要学会如何识人、如何对人和如何用人。
一、识人
有人喜欢用“马”和“牛”来形容班组中的人。对此,班组长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事情。
1、“选好马”
马指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。考察一个人是否是千里马,不能只看他自己的表白或其档案资料,关键是看他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,这叫“动态相马术”。老百姓讲“是骡子是马,拉出来溜溜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2、“护好牛”
班组长一定要分清楚哪些员工是勤勤恳恳的黄牛,因为在一个班组里,千里马毕竟不多,更多的是吃苦耐劳的“牛”。牛的能力虽然不及马,但他们是班组的基本群众,所以既要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,更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。当然也有一些存在这样或那样缺点的人,对于这些人要学会识别他们缺点的本质,采用必要的制度制约他们,纠正他们的缺点。
二、对人
1、“两容”
作为一个管理者,应该做到“两容”,即容人与容事,就是对各种性格的人都要包容,对各种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,以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各种事件的应对能力。
2、“四解”
为了加强与员工的沟通,应该提倡“四解”,即了解、理解、谅解、和解。只有了解一个人才能理解一个人,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谅解,谅解之后才能处好彼此关系,达成和解。要容忍别人的短处,就要认识其短处,了解其成因。
三、用人
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,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成为全才。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白这个道理,不求最优秀的,但求最合适的。应把员工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,把员工的长处用到极致。班组长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工作,并耐心的加以辅导,充分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,从而提高工作效率。能否让组员主动努力工作,是考验班组长能力高低的砝码。对组员进行合理配置,发挥整体效果,是现场管理的领导艺术。
班组长要有老板的心态
老板一般都会希望自己的各级主管具有老板的心态,有明确的目标,有紧迫感,能将老板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关心和管理。班组长身为公司的基层管理者,应该具备责任意识,具备老板心态和主人翁精神。具备全局思维、系统思维,要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问题,而不仅仅把自己看成一个打工者。
浙江某服装厂在企业规模还小的时候,整个企业只有老板一个人负责几乎所有的事情,早上去拉货,晚上去送货,甚至厕所脏了都是自己打扫。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,它的管理人员已经发展到100多人,可老板去抱怨说,自己给他们的待遇都不薄,但是他们却不负责任,出了问题就推诿,最后都推给老板,这位老板只有一个希望:管理人员对公司多操点心!
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和一位资深企业管理咨询师谈到了这个问题,当下就给他出了个主意——为什么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“老板”呢!他听完之后先是一脸愕然,仔细一想竟高兴得跳了起来。随后这位老板在厂里宣布,所有班组长以上的管理者都是老板,班组园地上写着本班组老板是谁,见面都称老板。让人惊讶的是,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很快,所有人都充满着热情,“老板”遍地都是。所有班组长有了老板的心态,像老板一样去操心,去管事,企业的效率怎么能不高呢?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,这些班组长们现在就有了当老板的心态,也为将来当老板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。
有人曾把企业形象的比喻为一个人,企业的高层领导犹如人的大脑,要把握方向、构建远景、策划战略;中层则是脊梁,要去协助大脑传达指令和完成操作,并指挥四肢即基层有目的的选择执行途径、优化工作流程,将高层意图或战略决策更好地贯彻到实际中去。
如何管理班组中的“老油条”
所谓“老油条”就是平时大错不犯,小错不断,你的表扬名单里没有他,反面教材也轮不上,仿佛是一壶烧不开的温吞水。但是,他们对本职工作熟练,有的还“朝中有人”,他们往往一方面自持有人,另一方面又升迁无望,故而态度消极,心不在焉,是一根炸过多次的“老油条”,又苦又硬,咬着涩嘴,扔了可惜。他们通常自认为资格老,是不会将新任班组长放在眼里的。
“老油条”是放弃了上进心才会消极的,看不到光明的出路,所以跟班组长不冷不热,吊儿郎当。对这类员工可以用以下三招进行管理:
1、先礼后兵。首先给于足够的尊重和关怀。他们做为问题人物已经被忽视了很久,所以,他会戒备的试探你或冷漠的对待你,要打破他心中的坚冰,不是一朝之功。这种尊重和关怀,应着重在他的优势方面,如作业技巧、熟练程度等,给他(她)机会成为业务培训的示范者或技能讲师,把他从抗拒的观众,变成台上的主演。注意,要找准那些真正“有能力、没态度”的“老油条”,不能选“无能力、无态度”的人。“无能力、无态度”的人是属于应被淘汰之列的。
2、调离岗位。如果警告和处罚都无济于事,那就只有一个选择,就是调离。他之所以有所依傍,正是因为他对岗位技能的熟悉,你一旦调离他所擅长的领域,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,鸟儿关进了笼,“无恃”自然就“有恐”了。另外,还可以孤立他,公开他的错误,让他成为过街老鼠,不用你出面,舆论的压力就会收拾他。
3、让他离开。这是最不得已的做法,我们不希望用到这一招,除非你的处理让他心服口服,但如果有他人发生这样的事,你能让所有的下属都离开吗?